在1957年至1958年期间,中国军队内部掀起了一场针对教条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批判运动,这场运动波及甚广,导致一批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将帅遭到不同程度的处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原第三野战军(三野)的杰出军事统帅粟裕大将。这位在解放战争中指挥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的名将,被从总参谋长的要职上调整下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股票配资查询,组织上对粟裕的处理还是留有余地的,并未将其一撸到底,而是改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同时仍保留国防部副部长的名义职务。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在粟裕的检讨最终获得通过后,军队主要部门对他的错误仅进行了口头传达,始终没有正式下发书面文件,这种处理方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颇为特殊。
关于粟裕遭受批判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向国防部争夺权力、企图掌控军队领导权以及曾多次反对上级领导等被定性为有政治野心的行为。客观而言,粟裕在1954年至1958年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其军事业务能力是得到公认的,但在上下级沟通协调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与国防部的工作衔接上,在请示程序、文件签批等具体事务中与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发生过数次争执。不过粟裕通常都是默默承受批评,很少为自己辩解,这种情况实际上与五十年代军队系统中总参谋部与国防部之间职能划分不清、工作范围重叠有密切关系。
展开剩余80%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批判者甚至提出了一个极具政治敏感性的指控——称粟裕在1957年访问苏联期间有告洋状的行为,将当时总参谋部与国防部之间的工作矛盾向苏联方面反映。实际上,粟裕当时只是向苏方索要关于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职责划分的相关文件,目的是参考借鉴以厘清国内两个部门的工作边界。但在当时中苏关系已开始出现微妙变化的政治环境下,这种行为很容易被曲解为里通外国。在建国后的工作中,与粟裕产生过较多摩擦的主要是彭德怀元帅和聂荣臻元帅。
若从1958年受处分人员的错误性质来比较,刘伯承元帅、萧克上将、李达上将等人被认定的只是教条主义错误,而粟裕却被扣上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帽子。这种定性上的差异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在整个批判运动中,粟裕是唯一一个被单独冠以此类罪名的高级将领,没有任何其他人陪斗,其处境的特殊性可见一斑。在如此严峻的政治危机中,粟裕之所以能保住军职,没有彻底退出军事舞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些关键人物的暗中保护。
首先站出来维护粟裕的是他在三野时期的老部下。叶飞上将、陶勇中将和王必成中将都顶住了巨大压力,尽管会前有人专门对他们做了思想工作,但这几位将领不仅没有在会上批判老首长,反而逆流为其辩护。不过平心而论,虽然这些将领都身居要职且忠勇可嘉,但在军委扩大会议这样有上千人参加的高级别会议上,他们的影响力毕竟有限。特别是当彭德怀、陈毅、聂荣臻三位元帅以及黄克诚大将、谭政大将在会上的态度都异常强硬时,仅靠几位三野旧部的支持,显然难以扭转粟裕的被动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有三位元帅对粟裕的问题保持了沉默。林彪元帅一直欣赏粟裕的军事才能,两人在作战指挥风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惺惺相惜使他没有在关键时刻落井下石;贺龙元帅性格豪爽仗义,不仅自己没有发言批判,当王必成为老上级辩护时,他还露出了赞许的微笑;而罗荣桓元帅素来不在批判会上轻易表态,总是秉持与人为善的原则,1958年这次也不例外,展现出一贯的宽厚品格。这三位元帅的态度虽然对会议氛围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没有明确表态支持,其作用终究有限。此外,陈赓大将也没有参与批判,他后来对此事的评价十分中肯:自古以来,战功过高的人和不善交际的人都容易招致非议,而粟裕恰好兼具这两个特点。这番话流露出对粟裕的深切同情。
在1958年的会议上,真正对保护粟裕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叶剑英元帅和肖劲光大将。叶剑英在会上的发言很有策略性,他否认粟裕存在个人主义问题,只是委婉地表示粟裕因为在三野时期指挥过太多胜仗,可能因此有些骄傲。这种看似批评实则维护的表态,体现了叶帅对粟裕军事才华的珍惜和对革命功臣的保护。肖劲光则采取了更为低调的方式,他在正式会议上保持沉默,但在休会期间单独向毛泽东主席进言,强调粟裕人品正直、战功卓著,不应如此严厉批判这样一位优秀将领。后来毛主席采纳了肖劲光的建议,作出了重要指示:粟裕有战功,我看他工作中并非全出于私心。这番表态为紧张的会议气氛降温,最终主席提出请与会同志自行判断,这才使粟裕得以从轻处理。
在获得毛主席的定调后,粟裕的检讨终于在1958年7月14日获得通过(此前的一次检讨未获认可)。当粟裕念完检讨时,会场响起了零星的掌声,带头鼓掌的正是他在三野时期的老上级陈毅元帅,这个细节表明粟裕的处境开始好转。同年8月,粟裕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由黄克诚接任),但在叶剑英等人的关照下,很快被安排到军事科学院担任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虽然失去了实权,但对于粟裕这样一位军事造诣深厚的名将来说,能够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潜心研究军事理论,未尝不是因祸得福。
粟裕能够度过这场政治危机,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曾单独约见粟裕,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极具分量的话:要把你调离北京,是需要我签字同意的。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实则暗含深意,等于是给粟裕吃了一颗定心丸。周总理在特殊时期保护过许多将帅,1958年能对粟裕说出这样的话,充分表明了他的态度和担当。历史最终给出了公正的评判:1994年,粟裕在五十年代受到的个人主义批判被正式平反,这位开国大将恢复了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名誉。
发布于:天津市长宏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